憂鬱症的治療-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一般而言,若未經治療的憂鬱症狀,會持續半年至一年之久,也有慢性化的可能,因此積極的就醫治療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二: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一) 抗憂鬱劑:   

現代的抗憂鬱劑發展快速,已較以前的抗憂鬱劑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在療效的部分,則可同時幫助憂鬱症狀的解除及預防後續的復發,且效果顯著。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統計,約50% -75 %憂鬱症的病人對抗鬱劑有好的反應。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抗憂鬱劑雖然很有效,但也並非魔棒一揮即能帶走你的憂鬱症。使用藥物改善你的心情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在起初的幾天,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睡眠、改善胃口及保持心情鎮靜,有時也許會讓人覺得很虛弱疲倦。約規則服藥3-4週才見成效,約在1至2週後,鎮靜作用會轉而有助於增加敏銳度與提振精神。

藥物約需 8週左右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之後建議再服六個月。所以接受藥物治療不應期望很迅速的感受到藥物的效果。

一般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抗憂鬱劑反應不佳的情況,常是由於未按醫師指示服用足夠劑量或治療時間太短所致。因此,務必耐心服藥切忌操之過急。

另外,為了防範未來症狀的復發,即使已覺得自己的症狀緩解時,亦不可驟然停止就醫及服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除了發作頻率高或憂鬱症狀出現時有嚴重自殺意念或明顯的功能障礙者外,大部分的人不需終身服用抗憂鬱劑。而且抗憂鬱劑不會成癮不必擔心。

前抗憂鬱劑的種類繁多,在此建議使用抗鬱劑的民眾,不妨記住自己服用的藥名,好方便和醫師清楚溝通服藥的方式及副作用的可能狀況以及應對方法,一方面可以清楚自己狀況,同時也能維持規則服藥以達到療效。  

 (二) 心理治療:    

目前心理治療的派別不少,而在憂鬱症的治療部分,向大家介紹下列三個有效的心理治療取向: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無望等負面想法,而這些負面想法使得患者情緒更形低落,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就在協助病患能自我覺察其負面思考,並能發展出其他可能的正向、有彈性的想法,並可在治療中練習新的認知後之行為反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反覆的練習,來掌握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反應,進而達到享受人生的目標。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其人格特質而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動時倍感壓力使情緒陷入低潮。因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的目標不止於改善憂鬱症狀,更著重於整個人格結構的改善,以提高病患在人際互動中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並增進病患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藉著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目前的影響來促進自我覺察及調適,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人際衝突而痛苦不已。而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正是藉由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來學習社交技巧,增進溝通能力。經由這樣的治療,可以減少人際互動不良產生之壓力,並避免憂鬱症狀引發的人際障礙。

以上文章引自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

林醫師的分享:

這篇文章出於台北市心衛中心,林醫師認為是相當簡單易懂,卻也將許多重要觀念或迷思都做了清楚說明,值得推薦給部落格的讀者了解!

 

特別在藥物方面,或許有許多人對於精神科藥物還存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其實由於醫療技術一直在進步,精神疾病的藥物也有了許多的改良,醫師也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說明,減輕大家的疑惑與擔心。

 

另外,目前診所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如同上面所提到,以藥物及心理治療為主。而在心理治療中,目前坊間的確有許多機構採取不同學派進行治療,而林醫師個人較認同且採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因為自心理治療開始發展以來,已經有許多不同的改變。而這兩個治療取向是目前認為較符合現代人的問題解決需求,不僅在國內外有較多的學術實證支持,林醫師從病人回饋中也發現的確相當具有幫助。也推薦給大家認識!

華人躁鬱自殺基因 中研院找到了(中時)


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

情感性精神病第一型躁鬱症病患被醫學界列為自殺高危險群,是各國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研究團隊分析國內上千位病患,首度發現華人第一型躁鬱症致病基因,可用於探討治療躁鬱症藥劑的藥效與副作用遺傳機制,並供新藥設計與開發參考。

這項研究成果昨日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中研院院士陳垣崇表示,鄭泰安領導廿六家研究機構的研究團隊分析一四○九位國內第一型躁鬱症患者基因,成功找到SP8、ST8SIA2、CACNB2與KCTD12等四個致病基因,其中SP8、CACNB2與KCTD12是全球首次發現,希望日後能進一步比對其他人種,驗證不同人種是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

SP8與ST8SIA2主要負責胚胎時期腦部發育的基因,印證第一型躁鬱症是一種源自腦部發育障礙的理論。ST8SIA2已被發現與高加索人罹患精神分裂症有關,證實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有部分相同致病機制。CACNB2與KCTD12則管控人體內鈣離子與鉀離子通道,這兩個基因的發現支持腦部離子不平衡也是引發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機轉的理論。

鄭泰安表示,這項研究是全世界第一個與華人及亞洲族群第一型躁鬱症有關的大型基因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基因有些可能存在不同人種,有些可能只存在特定人種,仍須與他國合作釐清。研究團隊也將朝藥物遺傳學方向發展,希望能在「個體化醫藥」研究有所突破,與公共衛生和社區醫療照護結合,提供全方位的醫療照顧與自殺防治預防治療。

NIMH文章(四):躁鬱症患者能從治療當中獲得什麼?


躁鬱症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可以有效的長期治療,持續的接受治療是最好的控制方法,可以避免重複復發。在躁鬱症支持性系統的研究計畫中,超過一半以上的躁鬱症病患在接受治療之後,康復期可以維持超過一年以上。此項研究所指的康復為患者必須至少維持八週以上的時間,僅出現兩個或更少的躁鬱症症狀。

然而即便在適當治療下,情緒的改變依然會發生。從研究中得知,幾乎有一半的康復者仍會有無法根絕的症狀,這些人經常會在復發後回歸憂鬱的狀態。躁鬱症患者若有其他心理疾病,復發的可能性便會增加。科學家們並不清楚,這些其他疾病或持續性的症狀是如何提高復發的機會。對於部分的人來說,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復發

如果病患能和醫師緊密配合,開放地討論自己的擔憂與選擇,治療便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每天定期追蹤情緒與症狀的變化,可以幫助醫生估評病患的治療情況,醫生有時候得改變治療計劃,以確保能最有效的控制病情,精神科醫師必須參考這些改變才能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三)躁鬱症的情緒起伏


除了躁期及鬱期之外,躁鬱症會導致一系列的情緒起伏,詳見圖表

bp

圖表左側為嚴重憂鬱、中度憂鬱及輕度憂鬱。中度憂鬱可能產生較不極端的症狀,而長期或慢性化的情緒低落則稱為輕鬱症。圖表中間則為正常或平衡的情緒,

圖表右側為輕躁症或嚴重躁症;躁鬱症患者會感受到輕躁的狀況。在輕躁期中,至少持續一個禮拜的時間,患者會有別於典型躁期的精力和活動力增加,但不需要緊急照顧。一個人在躁狂期會感覺良好、有很好的生產力和表現,儘管家人或朋友認為他有類似躁鬱症的情緒起伏,他仍然覺得什麼事都沒問題,然而在沒有適當治療之下,輕躁症的人會發展成為嚴重躁症和憂鬱症。

在混合期裡,症狀包含了激動、睡眠困難、食欲改變及有自殺的想法,人會同時感覺非常難過或絕望,以及精力充沛。

有時,躁症或鬱症的患者會出現精神疾病的症狀,例如幻覺或妄想,這些症狀反應出人的極端情緒起伏,例如躁症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狀可能有認為自己非常有名、富有,或有特別的能力;相同地,鬱期的病人可能認為自己一無所有或犯下罪行。因此,有精神疾病症狀的躁鬱症患者有時會被誤診為另一種與幻覺與妄想有關的嚴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

躁鬱症的人可能會有行為問題,他們可能會酒精或藥物濫用,人際關係出問題,或者學校及工作的表現不佳,一開始並不易辨認為是肇因於心理疾病的問題。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松德診所身心科 楊景然醫師

NIMH文章:(二)什麼是躁鬱症?


第二則跟大家分享的NIMH文章是躁鬱症,感謝松德診所楊景然醫師在百忙之中協助校閱,各位讀者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還是相當歡迎與我或楊醫師討論喔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疾患,是一個嚴重疾病,對於人的情緒、活力及其他的功能產生很大的改變,躁鬱症的症狀跟一般人的情緒起伏不同,他是非常劇烈的。

躁鬱症者在情緒上有著戲劇化的改變,會在極度地亢奮、焦躁和難過、無望中循環,有時在中間會有一段情緒平穩的時間。隨著情緒的變化,患者的活力及行為也會有劇烈地改變。這樣的情緒亢奮和情緒低落時期分別稱為躁期與鬱期。

躁鬱症患者在不同時期中會經歷到不尋常的劇烈情緒,稱為”情緒起伏期(mood episodes)”,在一個過度高興或亢奮的狀態,稱為躁期,而在極度難過或絕望的狀態,便稱為鬱期,有時在情緒起伏期中同時包含了狂躁和憂鬱的徵狀,稱為混合期。躁鬱症患者在情緒起伏期時也可能會暴躁易怒。

精力、活動力、睡眠及行為會隨著情緒產生嚴重改變,躁鬱症患者可能會持續感到情緒的反覆,而不是獨立分離的躁期和鬱期。

如果幾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有一些狂躁或憂鬱的症狀,至少持續一至兩個禮拜,可能便是躁鬱症的患者。有時症狀甚至嚴重到使人無法正常工作、上學或從事家中事務。

躁鬱症的症狀如下

狂躁或躁期所包含的症狀 憂鬱或鬱期所包含的症狀
一、情緒改變1.長時間感到很亢奮、過度地開心或坦率。

2. 非常易怒、焦躁,覺得很神經質或興奮。

二、行為改變

1.講話速度很快,容易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出現跳躍式的思考。

2.容易心煩意亂。

3.增加目標導向的活動,像是訂定新的計畫。

4.煩躁、靜不下來。

5.睡眠很少。

6.對於自己的能力有不切實際的自信。

7.行為衝動、會參加一些有趣但危險性高的活動,像是花錢狂歡、衝動性行為和商業投資。

一、情緒改變1.長時間感到擔憂或空虛。

2.對於平常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包括性。

二、行為改變

1.感覺很累或無精打采。

2.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及難以作決定。

3.覺得焦躁不安或易怒。

4.飲食、睡眠及興趣改變。

5.有想要自殺的念頭或企圖自殺。

摘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中文翻譯:李碧蕙、洪紫瑋

校閱:松德診所身心科  楊景然醫師

與生病家人溝通及日常相處的秘訣


溝通本來就是一門不容易的藝術,而與生病的家人溝通時更加需要技巧和耐心。

以下我們將舉出一些常見的溝通問題與如何有效溝通的方法及建議,讓大家作為與生病家人溝通時參考的原則。

一、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困難:

(一)不恰當的非語言溝通行為:
大部份家庭都會利用非語言方式來表達情感,像是透過身體距離、眼神等,而非語言溝通常見一些問題,像是溝通時很少眼神接觸、臉上沒有表情、講話聲音平淡,或是說出來的話跟心裡的真實感情不一致。

例如有個媽媽擔心女兒因為食慾差而吃不下飯,特地去買了女兒最愛吃的肉羹回來後,卻用著不情願的語氣,從樓下對在二樓睡覺的女兒大喊:「肉羹買回來了,要吃自己下來吃!」。 繼續閱讀